一季度,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省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造成较大冲击。一季度,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均有所下降,但整体情况好于全国,也好于预期,新型文化业态在疫情影响下逆势发力,营业收入实现快速增长。
一、营业收入首.次下降,整体情况好于全国
一季度,我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完成营业收入166.3亿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12.5%,下降幅度比全国平均水平少1.4个百分点。这是我省建立文化产业统计监测制度以来,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首.次滑。
分行业类型看,文化产业九大行业中有三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逆势增长,其余六个行业均同比下降。逆势增长的行业是文化投资运营、文化装备生产和新闻信息服务,分别同比增长30.5%、22.6%和20.7%;营业收入下降幅度较大的行业是文化娱乐休闲服务、文化传播渠道和内容创作生产,分别同比下降了45.7%、37.0%和21.9%。
按企业规模看,大型文化企业在此次新冠疫情影响下表现出色,不仅经营情况明显好于中型企业和小型企业,而且营业收入实现了逆势增长,是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压舱石。一季度,全省大型文化企业完成营业收入40.5亿元,同比增长7.5%;中型文化企业完成营业收入48.1亿元,同比下降16.9%;小型文化企业完成营业收入68.7亿元,同比下降20.2%。
按控股类型看,国有控制企业在疫情影响下的韧性较强,虽然营业收入有所下降,但下降幅度较小。一季度,我省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完成营业收入68.3亿元,同比下降1.7%;私人控股企业完成营业收入87.8亿元,同比下降18.7%;集体控股企业完成营业收入0.6亿元,同比下降55.5%。
二、企业经营困难较大,亏损额度大幅提升
从企业数量和从业人员变化情况看,我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经营情况受疫情冲击较重,停业、歇业、关闭的企业数量明显增加,文化企业从业人员数量大幅减少。3月末,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在库数量1517个,比2019年末减少了27个。分地市看,咸阳市减少39个,渭南市减少28个,安康市减少18个,铜川市减少6个,汉中市减少5个,杨凌示范区减少3个。3月末,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期末从业人员数量102502人,比2019年末减少7570人。分行业看,从业人员减少超过2000人的行业有三个,分别是内容创作生产、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、文化娱乐休闲服务,期末从业人数分别减少2414人、2152人和2101人。
从营利情况看,疫情影响之下,规模以上文化企业的亏损面进一步扩大。一季度,全省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总亏损超过10亿元,达到12.9亿元,亏损额是去年同期的22倍。分产业类型看,三大产业全面亏损,文化服务业亏损8.1亿元,文化制造业亏损4.3亿元,文化批发零售业亏损0.5亿元。分九大行业看,文化装备制造、文化娱乐休闲服务、内容创作生产和文化传播渠道亏损严重,分别亏损了5.9亿元、3.8亿元、3.6亿元和1.4亿元。
三、新型业态逆势发力,网络经济加快发展
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一季度我省文化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受到较大冲击,文化市场短期下滑明显。但与此同时,居家带来的线上文化消费异军突起,“互联网+文化”逆势发力,文化新业态加快发展,在文化产业经营整体困难的情况下,实现了营业收入较快增长。
从文化及相关产业细分行业看,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30.2亿元,比上年同期增长17.9%;占全省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18.2%,比上年同期提高4.7个百分点。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中有1个行业的营业收入实现了三位数增长,6个行业实现了两位数增长:增值电信文化服务同比增长101.1%,互联网广告服务同比增长33.7%,互联网文化娱乐平台同比增长28.7%,无线广播电视传输服务同比增长28.7%,互联网其他信息服务同比增长28.6%,多媒体、游戏动漫和数字出版软件开发同比增长21.7%,其他文化数字内容服务同比增长17.7%。
- 文化企业